安史之乱是一场充满了反复与转折的战斗。每当一方看似占据了优势,距离彻底击败对方仅一步之遥时,局势总会发生突如其来的逆转,导致优势的一方瞬间失去先机,战局重新变得扑朔迷离。最终,唐朝虽然在多个回合中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叛军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安史之乱的平定并非完全通过军事胜利实现的,而更像是通过外交手段促成的和解,叛军得以保留其军队。
这场叛乱始于安禄山的起义。他率领着15万大军从范阳出发,迅速南下,几乎没有遭遇太多抵抗,沿途各地纷纷投降,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,叛军便到达了洛阳。面对这一突发局势,唐玄宗紧急任命了封常清防守洛阳,并让另一名名将高仙芝出任东征军元帅。不过由于准备时间仓促,唐军的精锐部队还未赶到,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匆忙招募当地子弟组成军队,虽然人数众多,但由于缺乏足够训练,防线相当薄弱。
不久后,叛军攻破了洛阳,封常清和高仙芝被迫退守潼关。尽管叛军成功占领了洛阳,但他们的先锋部队被困在潼关之外,无法突破。与此同时,叛军沿着洛阳向东、南、西三方向展开进攻,但收效甚微。在河北,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导唐军大获全胜,斩首敌军上万,几乎切断了叛军从范阳到洛阳的供给线。如果这一线被完全切断,叛军在洛阳的主力将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军。
展开剩余71%这时,唐军的形势一度占优,只要潼关不失守,叛军就无法攻入关中,唐朝的都城长安就能够得到保障。然而,唐玄宗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——他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谗言,竟然将两位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斩杀。这一举动不仅失去了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,更重要的是,军心因此大乱,士气受挫。唐玄宗随后派哥舒瀚接替封常清与高仙芝守卫潼关,但哥舒瀚此时正身患重病,且所带兵力中不少是临时招募的队伍,战斗力有限。
不久后,唐玄宗又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,命令哥舒瀚出潼关与叛军决战。结果,哥舒瀚的军队被崔乾佑击溃,仅剩下8000人返回潼关,而哥舒瀚也最终被叛军俘虏,潼关随之失守。唐军的局势瞬间恶化,虽然在睢阳战役中,唐军顽强抵抗了叛军长达一年,成功阻止了他们的南进,但潼关的失守意味着长安的防线彻底崩溃。唐玄宗无奈带着百官及嫔妃逃往四川,长安被叛军占领,唐朝的声望和威信也急剧下滑。
此时,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一年多,叛军在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后,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。然而,在叛军阵营内,安禄山的死亡给局势带来了转机。安禄山在757年1月被其子安庆绪与李猪儿所杀,叛军内部随即陷入混乱,势力大幅削弱。安庆绪趁机自立为帝,成立了新的政权。
唐朝方面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,开始组织反攻,经过几场重要战役后,唐军逐渐收复了长安和洛阳。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名将带领唐军屡次打败叛军主力,逐步恢复了唐朝的优势。唐军在收复两京后,士气大增,开始积极进攻叛军最后的据点——邺城。
然而,尽管唐军的实力逐渐恢复,战局却依然充满波动。相州之战中,唐军遭遇重创,叛军乘胜追击,再次掌握了局面。接着,史思明在叛军中崛起,他的部队攻占了洛阳,虽然唐军做出了反击,但史思明的力量逐渐增大。最终,史思明篡位称帝,带领叛军展开了新的进攻。
唐军和叛军双方的战斗经历了多次反复,尽管唐朝一度占据上风,但叛军内部的矛盾和内讧不断削弱其力量。安史之乱就这样陷入了持久的拉锯战,始终没有最终的胜利。直到763年,战斗持续了8年,叛军的核心人物安禄山、安庆绪、史思明和史朝义相继死去,叛军的力量逐渐瓦解。
然而,战争并未因此彻底结束,叛军的部分将领继续抗争,最终被唐朝招安,成为后来的河北藩镇。安史之乱不仅是一次军事冲突,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战争,双方不断犯错、错失良机,战局常常在短时间内反转,导致战争没有在短期内结束。最终,安史之乱的结局更多是通过内外的政治斗争,而非彻底的军事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官网-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